1860年,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,开始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掠夺,甚至将以“万园之园”闻名的圆明园焚毁殆尽,国家的大量珍贵文物也被抢夺一空。面对如此局面,许多人都不理解为何曾国藩没有及时派兵支援北京。曾国藩当时拥有约12万精兵,他的援军无疑能给英法联军带来不小的麻烦,甚至有可能扭转战局。然而括普投资,令人费解的是,曾国藩始终未做出任何回应,完全没有派兵支援北京城。为何他选择袖手旁观?这其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深层原因?
1860年,英法联军的兵力大约为25000人,表面上看似兵力不强,但他们装备有先进的武器,实力远超清朝的部队。英法联军中的6000人是能够真正发挥作战能力的,这一小部分精锐兵力,凭借强大的武器装备,迅速突破了清朝的防线,最终占领了北京城。尽管清朝方面动员了约34000名士兵迎战,但由于装备落后和战术不当,最终还是败给了英法联军。科技的差距在那时的战争中尤为明显,武器的先进性几乎决定了战斗的胜负。
展开剩余72%当时,咸丰帝深知仅凭现有的3万多清军,根本无法抵挡英法联军的侵略。为了保卫北京,他曾多次请求曾国藩派兵增援。然而,曾国藩却没有做出回应,这让许多人都感到不解。作为拥有12万精兵的领袖,曾国藩若出兵,完全有可能改变局势。那么,为什么他不行动呢?
要理解曾国藩的选择,我们首先需要回顾湘军的背景。湘军并不是清朝的正规军,而是曾国藩在清朝正规部队弱小的情况下,所组建的私人军队。当时的清朝八旗和绿营兵已经日渐衰弱,几乎无法履行保卫国家的重任。为了填补这一空缺,咸丰帝允许一些地方势力组建自己的军队,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。湘军的战士大多来自普通百姓,曾国藩认为只有经历过困苦的人,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湘军逐渐强大,甚至在多次战役中成为了清朝的主力军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清朝的正规部队早已没有往日的威风,实战能力远远不及湘军。然而,尽管曾国藩的湘军在战场上屡屡立下赫赫战功,咸丰帝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奖励,反而将所有的荣耀归功于八旗和绿营兵。这让曾国藩心生不满,尤其是在战场上他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。
但真正让曾国藩选择不出兵的原因,除了与咸丰帝的微妙关系外,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:太平天国的威胁。此时,曾国藩的湘军正与太平天国进行着激烈的战斗。虽然英法联军的威胁也不容忽视,但曾国藩认为,与其让英法联军洗劫北京,倒不如让他们获取一些财物,而太平天国则不同,它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。若太平天国最终成功,清朝的政权可能会被彻底摧毁,那时无论如何,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都将面临极大的生死威胁。
因此,曾国藩深知,如果清朝的正规部队在战斗中失败,咸丰帝必然无法承担保卫清朝的重任,最终清朝的统治可能陷入困境。而在这种情况下,曾国藩的湘军将会成为唯一可以填补这一空缺的力量。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全,更关乎湘军在清朝中的地位。因此,曾国藩选择按兵不动,他认为,这样一来,他将能够确保自己的势力在未来成为清朝的主力,并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。
曾国藩的选择让他最终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,也使他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权力。虽然他未能在当时出兵拯救北京,但他却为自己和湘军赢得了更多的战略主动权。至于英法联军的侵略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深刻的记忆。而曾国藩在历史的长河中,也因此留下了复杂的评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